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二节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课时)【课堂互动】知识点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自主学习1.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河流较少的平原:聚落规模_____,形态呈_________型或___________式;河流较多的平原:聚落形态是___________状。2.山区:聚落规模较_____,分布相对_______,呈_________状,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3.高原:聚落规模较_____,多分布在_______地区。图表导读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市内,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的西北部,海拔2400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典例感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2)从地形角度分析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解析:从地形、人口、聚落规模和分布等方面进行比较二者的差异。答案:(1)甲图是山区的聚落,乙图是平原地区的聚落地形人口空间分布聚落规模平原平坦广阔多集中大山区复杂少分散小(2)山区地形复杂,耕地面积小而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多散居;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聚居的人口较多,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式。变式训练有关乡村聚落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带状B.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C.中国南方水田农耕区以聚居为主,而北方居民多喜欢散居D.湘西的苗族居民多以石砌墙,架木为楼,依山而筑甲乙(1)想一想,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乡村聚落形态与环境的关系?。2.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知识点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自主学习1.平原:交通线路密度_____,呈__________状分布。2.山区:交通线路密度_____,一般沿________典例感悟读图回答(1)—(2)题:修筑,尽量避开的_________地区(陡崖或幽谷),因而线路多呈“______”字形分布。图表导读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可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有差异。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合作探究从地形角度对比我国不同地势阶梯的交通线路密度,并联系人口经济简要分析其原因。(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A.平原B.山地C.高原D.盆地(2)甲和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A.虚线处是鞍部B.虚线处是河谷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解析:(1)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分析,图为日本本州岛的一部分,该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铁路围绕该岛呈环形分布,主要是受到地形的影响。(2)虚线处虽然直线距离近,最大可能的原因是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如果是鞍部,则该线处地势较低,可修建铁路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是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可以修建铁路线。答案:(1)B(2)D变式训练下列有关交通线路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路、公路的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B.平原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大C.公路在缓坡上成“之”形弯曲D.技术因素是山区交通线分布的决定因素【课后检测】读下列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回答1~4题。“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1.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