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百日维新(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最早掀起强占中国租借地的国家是()。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答案D2.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主要目的是()。A.宣传维新思想B.维护封建制度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挽救民族危亡答案B3.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成立保国会C.百日维新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答案C4.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中,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没有采纳的是()。A.撤并政府机构B.实行君主立宪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答案B5.1889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A.京师设立大学堂B.设立译书局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D.废除科举制度“”解析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方法才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故D项说法有误。答案D6.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开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设立译书局D.废除科举考试答案D7.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的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①减少变法的阻力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③获得列强的理解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康有为通过获取皇帝支持的方式进行变法,有利于减少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此时的列强,在帝党、后党方面,态度并不明确。与此同时,变法会触及顽固派的既得利益,无论是谁领导变法,都将遭到他们的反对。因此,③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C8.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解析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答案D9“.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而①③④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答案D10.阅读下面材料:“”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80余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减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1898年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次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请回答:(1)概括戊戌变法法令的除旧措施,并指出当时有何积极作用?(8分)(2)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有何弊端?说明了什么?(6分)答案(1)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等。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2)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了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