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教学目的: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对课文进行现代审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要求结合注释大体读懂,将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原文相关词语旁边,列出不懂之处,积累要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指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积累词语:1.朗诵指导: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积累语言虽:即使肴:用鱼、肉做的菜食:,吃。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长:促进。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课文。1.让学生翻译课文2.检查翻译情况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是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说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三步,背诵课文,现代审视。一、背诵课文二、现代审视㈠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明确:1.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就会设法提高。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2.教然后知困。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3.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㈡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在现代社会还正确吗?为什么?布置作业:预习《化石吟》,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趣味教学资料《礼记》名言警句: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正已而不求于人。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仁者莫大于爱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举大事必慎其终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量入以为出。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古者为政,爱人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