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教案学习目标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习重难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一、创设情境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3.学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二、合作与探究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交流讨论结果: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三、教师示范1.制作过滤器。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四、学生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4.分组讨论: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五、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六、课堂练习(一)是除去液体中混有不溶固体物质的一种方法,过滤装置是由等仪器组成的。(二)如果在过滤操作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原因有:1.;2.;3.;4.。(三)粗盐提纯过程中有处用到玻璃棒。(四)除去粗盐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是变化,得到的盐是(纯净物、混合物),粗盐中还有可溶性的等杂质能否用过滤的方法除去(能或不能),能除去的方法和步骤是。(五)实验室里有无标签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请你至少用两种简单方法加以区分。七、问题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八、学生讨论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为下一节课做铺垫。九、课后作业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