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党支部思想培养有效性研究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是高校党建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高校党委要以xxx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为基石,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培养有效性,与时俱进地开展党内生活,使学生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并在其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成长。关键词: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142-02xxx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开展深刻影响着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xxx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摸清学生党支部思想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提升的党支部组织建设体系。一、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培养理念落后,教育实效性较低一直以来,培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都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高校学生党支部目前存在着培养理念落后、教育实效性低的问题。学生党支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学生思想建设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不足。“三会一课”形式单一,对于学生党员缺乏吸引性;民主生活会形式化倾向较为严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没有得到真正继承;支部内部理论学习不深入,仅停留在表面对文字的阅读,对相关精神领会不到位;对党员的理论学习过程缺乏督促与检查,对未参与学习和学习不到位的党员没有及时进行督促与教育;理论学习尚未与实践结合,基层党支部单独开展活动很少,支委骨干组织号召作用发挥不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工作积极性差。单一的培养理念,硬性的监督机制使得学生党员陷入形式性、被动性、敷衍性的学习常态。(二)培养机制不健全,未发挥核心作用机制不够健全、组织文化不成熟、组织认同度不够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普遍存在的问题。党员发展前重数量、发展中轻教育、发展后疏管理。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只侧重于组织入党,忽视思想入党。学生入党教育培养有效性低、针对性弱,缺乏最基本的队伍保障和制度保障。当前个别用人单位在招录毕业生时,优先录取学生党员,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发展学生党员不严肃、不规范,把关不严、手续不全的现象。在党员进行理论学习时,忽视了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教育。在党员开展活动时,仅在党员内部开展,缺少群众的参与,从而缺乏了群众对党员工作和活动的监督。(三)培养体系不强,基层服务能力差部分高校的基层党务工作人员缺乏经验,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走程序、整材料上,不能有效地按照党员标准进行考察培养。支部内部对于党员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缺乏对党员在日常活动、出席会议及理论学习中表现的记录。对于那些参加活动不积极,责任感差的党员没有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继续散漫。对于日常表现优秀,积极参与党内活动的党员,缺少适当的鼓励,造成一部分党员产生懈怠心理。对于校外实习和毕业生党员管理弱化:毕业生党员面临就业压力,理论学习意识淡薄,在工作中有急躁情绪。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很多党员不能及时参加支部大会、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会,淡化了“三会一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习的时间;党支部应通过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心理疏导,在实习基地搭建学生党支部等措施进行及时的督促和管理。(四)培养方式单一,工作载体方式僵化与当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大学生党支部开展的组织活动在影响力和覆盖面上都具有相对局限性,缺乏创造性、吸引力,无法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党内组织生活内容单调,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