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焦虑感的形成及其负面影响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现象十分普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有人认为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学生负担过重引起的,也有的从教材、教师素质方面去分析原因。自然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其中还存一些原因未被涉及到,或者说没有被深刻的揭示出来。那就是学习者的“焦虑感”。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三个“焦点区域”都应该加以注意,即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个区域相互重迭和相互关联。教师往往有一种过多关心学习情境而忽视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倾向”。[1]同样,当前的各种研究对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以及它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关注还不够。本文想探讨一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高度焦虑感”这一心理现象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和干扰,并拟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二什么叫焦虑?按照心理学的解释,焦虑“是由于对亲人或自己的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正常人的焦虑具有情境性,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料,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2]简言之,焦虑感是由于担心而产生的某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来自对某种情况,某些难以预料应付的事件有直接关系,当这种紧张感积聚起来超过了正常限度,就形成高度焦虑。进入课堂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总有一些焦虑感:担心不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担心得不到好分数,担心在班级里的排名靠后等等。现代西方教育心理界认为焦虑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某种低度的焦虑对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焦虑能够提高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的效率。因为简单练习任务比较枯燥,少量的焦虑能给完成任务带来一点刺激,如限时叫学生当堂背诵一些短诗文,默写成语比赛等,英国的G·R克罗斯,美国的H·C林格伦和A·E伍尔福克等都持这种观点,但他们一致认为:过度的焦虑会影响、干扰正常的学习,甚至产生课堂里的敌对行为。因此他们主张教师应当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使之回到正常水平上来。林格伦说:“某种最低度的焦虑对学习十分必要,而过多的焦虑对集体有干扰的结果。它会引起敌意和挑起攻击性行为,或者使全班集体沉默和拒绝参加任何积极的学习活动。”[3]伍尔福克则引用一个研究指出,有高度焦虑感的五六年级学生,在不限时解答数学题时,同较少焦虑的同学一样能快速正确地答题。然而,如果予以时间限制则前者的错误是后者的3倍,前者的所用时间是后者的2倍,前者的作弊也是后者的2倍。[4]英国的克罗斯则指出:虽然就高能的学生而言,高度焦虑能提高学习成绩,但对大多数中等和水平比较低的学生而言,一般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5]学生在学习中的焦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要全面探讨这种相关性,非本文力所能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无压力轻飘飘,少量的焦虑感能促进学生学习,但一旦学生压力过大,长期过度紧张由此产生了高度焦虑,那么就会走向反面。现代教育心理实验告诉我们:高度焦虑感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成负相关,换言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高焦虑状态,常常担心完不成学习任务,担心自己的成绩上不去,担心辜负了师长的期望,那么势必会使学习效率降低。严重的还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如果这种高焦虑在班级里蔓延,则会导致师生对立。反观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学生中是不是存在着那种高度的“焦虑感”呢?这种高度焦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产生了哪些消极后果呢?笔者认为:从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高度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完不成作业而受教师批评的紧张和担心;对跟不上教师授课思路的担心和紧张;对自己考试在班级和年级排名落后的紧张和担心;对语文学习有可能拖其他学科后腿的担心,以及有可能使家长期望落空的紧张担心等等。这种焦虑感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语文变得更加无趣和无效。这种种焦虑,大致可分为课堂上的焦虑和课后的焦虑两类。课堂上的焦虑感,小学和初中、高中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