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技能提升篇专题十一等值线图的判读一、高考题一、选择题(·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A.KLOP线B.KMOP线C.KMNQ线D.KRQ线解析:等高线向海拔低值凸出为山脊。山脊一般是河流的分水线。故甲河与乙河分水线是KMOP线。答案:B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A.KRQPT线B.KMNQPT线C.KLOPT线D.KST线解析:受地形影响,为减缓坡度,在高原山区一般沿缓坡修建公路。KST线穿越的等高线稀疏,坡度最小。答案:D(·全国新课标文综)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3~4题。3.自年冬至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解析:题目中告知年5月初,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严重洪灾。而该区域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因此,可推知前期积雪量大。答案:D4.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解析:由题干中“天气晴朗,气温骤升”的天气特点。即可推知该区域应该受高压即反气旋控制,且天气系统比较稳定。答案:C二、综合题5.(·全国新课标文综)(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解析:(1)由题干信息知,雪期是指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可理解为当地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读图中经纬度,结合轮廓特点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图中等雪期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且在中部地区向北凸出。凸高为低,说明中部雪期较东西两侧短,即中部地区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联系影响气温的因素,回忆气温高低与地形地势的关系,按题干要求组织答案即可。(2)看清图右下角的图例,结合甲、乙两地的雪期和降雪量线的数值,不难得出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雪期长短主要由气温决定,降雪量主要受水汽多少影响。联系甲、乙两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找到差异的原因。答案:(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二、模拟题一、选择题右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地貌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回答1~2题。1.P、Q、R等值线的数值分别为()A.713、714、715B.711、712、713C.715、713、714D.714、711、713解析:图中虚线往往是由于存在上覆山体。图中等高线P、R皆为实线,其他等高线都存在部分虚线或全部为虚线,这说明P、R为上覆山体的等高线,海拔较高,存在虚线的部分山体海拔较低。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海拔较低山体中Q等高线海拔较高,为713米;上覆山体中,R等高线较低,为714米,P等高线为715米。答案:C2.图示地貌可能是()A.风力侵蚀地貌B.风力堆积地貌C.流水侵蚀地貌D.流水堆积地貌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山腰部分周长较小,上覆山体较大,应为蘑菇形态的地貌,这最有可能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风蚀蘑菇地貌。答案:A右图为澳大利亚某城市1月某日22时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6题。3.O、P两点的温差可能为()A.4℃B.5℃C.2℃D.1℃解析: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知,P点气温在29℃~30℃之间,O点气温在25℃~26℃之间,由此可计算出两点的温差范围。答案:A4.观测发现,一条源自山区的宽阔河流穿城而过,河流两岸气温较低。由图可知,该河在城区的走向大致为()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解析:P点以北等温线向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