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案例评析(2012-03-0612:46:39)转载▼标签:教育分类:美术资料案例一【案例信息】案例名称:人美版艺术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16册第3课“中国画的形式美”授课教师:吴琼洁(江苏省天一中学,中学高级)评析教师: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特级教师)【案例评析】中国画教学一直是各种教材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吴琼洁老师讲授的“中国画的形式美”一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教育标准实验美术教材第16册第3课,下面对本课做一个点评。一、《中国画的形式美》一课的教学亮点(一)打破常规教学,重点对国画形式美感的赏析以往的中国画教学,通常是讲技法,强调笔墨的处理,内容显得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感到难度较大,从而逐渐失去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的实施使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也随着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和探索。“中国画的形式美”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画的笔墨、色彩、形象和章法之美,了解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从而体会和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美。吴老师在上这节课时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观察、讨论,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二)重视交流与合作,体验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重点解决一至两个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交流和探索,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描述得非常自信和大胆,使师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了中国画文化的熏陶,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三)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为作业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老师注意到了前后的连贯,从开始欣赏时就重视对长卷形式的展示,出示了《清明上河图》。在教学过程中,又出示了《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为学生最后完成作业做好了铺垫。这节课中,突出的一点是有机地将传统的笔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示了校园的优美景色和地方文化的景象,使学生平时能见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同样在中国画中得到表现,体现了中国画的亲近感。由于作业形式的改变,没有过分强调笔墨技巧,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的兴趣很浓,小组配合相对默契,学生表现时非常大胆。尽管最后看到的作品比较稚嫩,但其中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家乡、学校、对生活的热爱。总的来讲,整节课的节奏把握较好,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参与度很高,切实解决了教学难点,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二、本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建议(一)课堂提问中,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如“这些中国画都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这个形式到底指的是装裱形式还是画幅的横、直、方、圆和扇形的呈现形式,教师并没有表述清楚,因此第一个学生就回答的是“框裱”。但在后面的讲授中,教师实际上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屏幕上出现的册页和学生说的框裱属于装裱形式,一位学生说的手绢属于材料的不同,因此这一段的知识讲授存在概念不清的问题。(二)在学生进行课堂实践环节中,如果每组学生手头都有一些校园或家乡风光的资料,再进行创作,完成的作品效果可能会更好。希望老师能根据以上提出的不足,抓住这些细节,深入研究,认真细致地做好课前准备,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案例二【案例信息】案例名称:人美社艺术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15册第3课《可爱中华》授课教师:党威(北京市第八中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评析教师: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特级教师)【案例评析】党威老师讲授的《可爱中华》一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教育标准实验美术教材第15册第3课,可爱中华一课是通过展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这块土地的美丽、神奇和魅力,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下面对本课做一个点评。一、《中国画的形式美》一课的教学亮点(一)教师恰当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资料,通过群策群力,不依靠老师,试着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由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