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阶段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最能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B.森严的等级制度C.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A.诸侯纷争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C.百家争鸣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4.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汉族四周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族,都与汉族一样是黄帝后裔,甚至朝鲜也与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A.迎合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B.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史学观C.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D.说明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5.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6.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唐太宗修《氏族志》则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崇重当朝冠冕。材料表明唐代()A.彻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门阀观念B.不再按照官职高低划分等级标准C.削弱士族力量,有利于加强皇权D.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7.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B.达到了得意忘形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D.蕴含世俗化倾向9.据统计,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中央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而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5%。这主要得益于()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B.赋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C.宋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D.经济重心南移业已完成10.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行省制的设置()A.削弱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割据隐患C.完善了对地方的管控D.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11.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12.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这体现了朱熹()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C.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13.张居正一生鞠躬尽瘁,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家问罪。万历皇帝认为其“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而清代张廷玉认为其“威柄之操,几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阁地位日渐衰退B.皇帝大权旁落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D.大臣专权乱政14.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