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宋明理学完成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魏晋隋唐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B.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2.儒家学派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儒学曾经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①法家②阴阳五行家③道教④佛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4.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5.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进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于()A.西汉B.北宋C.南宋D.明清6.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诗》《书》《礼》《春秋》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D.《孟子》《中庸》《书》《春秋》7.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③④8.《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道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9.清朝有一位叫秦间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道学B.佛学C.理学D.民族主义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11.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者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12.2003年12月l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A.否定了传统儒学B.创立了心学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非选择题13.试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14.“理学”为什么在宋代兴起(当时具备哪些社会条件)?15.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6.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第4课:1—5DCBCC6—10ABCCD11—12BD13.要点提示: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儒学本身的缺陷和问题(如理论上的缺陷)14.⑴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⑵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⑶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15.同:①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②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③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异:①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②认识“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