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业分层测评17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D.彻底突破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B两项都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排除。赫鲁晓夫并没有能够彻底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造成了很大损失,获得了“蛮干家”的称号,故选C项。【答案】C2.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农业成就显著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了国内局面的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答案】B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导学号:72040113】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解析】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的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无从改善政治环境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疏于解除思想禁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触及经济领域的改革,故D项错误。【答案】A4.“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彻底改变斯大林体制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开创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A、B、D三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答案】C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和管理,相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答案】D6.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了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方法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答案】A[能力提升]7.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导学号:72040114】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