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3.N44.N45.I1[·新课标全国卷Ⅱ]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A[解析]春季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播种季节,且春季气温较低,所以春季使用地膜的数量和规模大。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4.D[解析]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风沙大,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A[解析]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可危害作物根系发育与阻碍土壤水肥运移。36.C5I1[·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5(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5(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a)(b)图5(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36.[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解析]第(1)题,从(a)图可以看出攀枝花位于河谷地带,由于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绝热增温。从(b)图可以看出攀枝花北侧海拔较高,对冷空气起到阻挡作用。此外,攀枝花纬度位置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使得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第(2)题,由攀枝花的地形、纬度以及小明和小亮对1月气温的课外研究可以推测天气特征。第(3)题,攀枝“”花被称为百里钢城,环境质量较差,再结合地形封闭等因素可以得出并不适合度假。19.I120.I1I2[·江苏卷]《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图11表示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9~20题。(双选)图1119.1995~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A.大量消耗资源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19.AB[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最快,环境支持最小,说明这段时间的发展是高耗资源、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因此A、B项正确。20.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20.CD[解析]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该加大环境的支持力度,故C、D项正确。13.I1C614.I1C6[·江苏卷]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图7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3~14题。图713.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1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不难看出CO2浓度曲线始终呈上升趋势,而四地的气温也在波动上升,因此呈正相关关系。14.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