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5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学界一般认为,纸张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下列各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D)A.民间传说B.某家族的家谱记载C.官方史书记载D.汉代墓葬里发现的西汉纸张残片解析:民间传说、某家族的家谱记载、官方史书记载都有一定的主观性,而遗址和墓葬里出土的文物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史实。故D项符合题意。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据材料能够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C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解析: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阿拉伯,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才出现;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是在12、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在公元751年,火药还未用于军事,故选A项。4.“(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C)A.商周B.春秋战国C.唐末宋初D.元末明初解析:材料中介绍的是火药的威力,火药最初用于军事是在唐末,故C项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故排除。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B)史实结论A西汉发明造纸术西汉后,纸成为书写的唯一材料B指南针于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C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后,雕版印刷技术不再使用D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火药配方东晋广泛制作火药并迅速运用于军事解析:西汉时,纸还没有广泛使用,故A项错误;指南针于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但并不是宋朝唯一的印刷方法,雕版印刷术仍在使用,故C项错误;火药在唐末才被用于军事,故D项错误。6.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B)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解析:由题意可知,时间是在唐朝,结合所学,当时刊印技术是雕版印刷术,所以B正确。7.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材料反映了(C)A.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B.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C.科技进步助推商业活动D.民间私印动摇统治基础解析:据材料“唐代……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出现在宋代,故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题干反映了印刷术的进步推动商业活跃,故选C;题干虽然反映民间私印影响政府管理,但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统治基础,故排除D。8.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D)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解析:通过材料“内府铸”可知统治阶级并未抵制,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印刷技术,故B项错误;传统小农经济下,人们思想保守,制约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