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四)王安石变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市易法B.募役法C.均输法D.青苗法5.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A.免役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市易法6.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另过,这是为了()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逃避募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8.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指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他在改革中实行“贡举新制”,主要新在()①废除明经科②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③加大诗赋在考试中的比重④设明法科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9.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10.王安石变法的最突出效果是()A.财政收入大大增加B.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强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1.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馋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馋佞”指的是()A.拥护变法的人B.政府中的贪官污吏C.反对变法的人D.从变法中受益的人12.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4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廿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请完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变风俗”“立法度”,王安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努力?(4分)(3)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