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检测(九)中国戊戌变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2.“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3.万木草堂是19世纪末康有为开办的新式学堂,它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共同点是()A.都讲授西方的政治思想B.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C.都弘扬中国的传统伦理D.都引导学生研究新式制度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5.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是指康有为()A.主张维新变法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6.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为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强7.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A.培养维新人才B.创办新式学校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治体制8.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9.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办轻工业。如在生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0.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措施是()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C.精练陆海军,添造兵船D.设立京师大学堂11.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斗争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1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