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训练1千秋功过秦始皇一、选择题1.历史剧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对象之一,有很多剧情不符合历史,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218年某月某日,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2.秦消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较彻底使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D.嬴政的雄才大略和秦军“虎狼之师”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A.①②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非选择题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民众修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人民因死伤甚众而颇有怨言。孟姜女可以说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当她不远千里来到长城工地寻夫,却被告知丈夫早已累死,伤心痛哭竟哭倒了一段长城。这个故事虽加入了许多后人的爱憎和想象,但对弱者的同情却历经2000多年而不变。请思考:“人哭倒了长城”,对此今人说无知夸张,古人则说是自己的心声。从民俗研究的视角看你的立场是什么?从中可联想到与秦始皇有关的哪些信息?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答案1.C2.C3.C4.B5.D6.立场:古人的态度有其合理性。联想:(1)修长城有抵御外来侵掠的一面,应肯定。(2)孟姜女的遭遇也反映出秦朝时徭役沉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7.(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