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下图所反映的现象,说明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B.秦律是维护统治的保证C.皇权至高无上D.统治机构职责分明2.下图为秦代的印章封泥,与此关系密切的历史现象是()A.实行郡县制B.三公九卿制C.统一度、量、衡D.焚书坑儒3.右图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是()A.隶书B.楷书C.行书D.小篆4.秦朝倾国家之力,以70余万人历经几十年,建造了一座雄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直接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军事民主制的作用D.法家思想的影响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筑长城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6.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7.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8.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C.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9.谁当得起“千古一帝”?中国历代帝王吧发起的网上投票活动。数据如下: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0.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①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②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12.在很多场合中,康熙帝称俄国彼得大帝为“其匹”“友邻”和“掌辽阔疆域之最尊高之主”,这主要来源于()A.清朝的对外政策B.中国在雅克萨打败了俄国C.中俄《尼布楚条约》D.俄国的疆域辽阔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秦始皇是一位勇于开拓、大有作为、较开明的皇帝,在其不太长的执政时间内展现了优良的执政品质,如勤政;重人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坑卒、不行人殉;在奠定封建国家体制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享誉数千年的“硬件”和“软件”,所以他根本不是什么暴君。请回答:(1)材料中“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留下‘硬件’和‘软件’”等说法,你能找到史实依据吗?(8分)(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始皇帝根本不是暴君”的结论?为什么?(8分)14.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