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富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材料旨在强调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作物丰富B.自给自足C.牛耕普及D.精耕细作2.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3.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土地制度应是()A.井田制B.屯田制C.均田制D.租佃制4.汉代民谣:“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A.重农抑商观念B.丝织业兴盛C.农民生活贫困D.追商逐利风气5.“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材料表明当时()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B.小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6.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7.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知当时()A.被迫开放通商口岸B.长途贩运贸易繁盛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D.放松对贸易的监管8.学者认为:“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上述特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固守农耕经济B.坚持君主专制C.关注民众生活D.实行海禁政策9.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10.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11.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满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12.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A.代议制的确立B.海外市场的建立C.蒸汽机的改良D.新航路的开辟13.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这一现象()A.促进了西欧生产关系变革B.推动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C.导致封建主力量得以加强D.使社会各阶层陷入了贫困14.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