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8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20分)两部分,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41小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内)1.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2.“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C.彻底解决国家赋税问题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3.在宋代,以往“厚往薄来”、“接以仁义”、“示以绥怀”的观念和企图通过海外贸易关系宣示皇家“声威”的虚骄心理有了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这表明A.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D.闭关锁国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4.《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日鱼鳞图册。”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6.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8.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9.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这一观点从整体上认为哥伦布A.发现新大陆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新时代B.环球航行使人类历史具有了全球性规模C.发现新大陆造成了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D.为西班牙对拉美展开殖民掠夺奠定基础1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A.引起了商业革命B.引起了价格革命C.开始了殖民扩张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11.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是西方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动力B.“交通的极其便利”指火车、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扩展的本性D.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倾销,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12.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