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自主游戏案例3篇篇一:自主性游戏案例自主性游戏案例——爱心医院【案例背景】:自主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参与体验的同时,充其自主性,培养其多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颇受孩子喜欢的活动.这次游戏活动来源于孩子,小班孩子天变凉后,他们经常感冒,咳嗽等,有的甚至是多次的进出医院.于是,〝爱心小医院〞就在此时满足孩子的当前需要中开门了.在这次游戏活动中,为了达成在游戏中初步会分工协商,坚守岗位这一目标,我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游戏材料,如:医生的白大褂.盐水瓶.药丸.药方等,在游戏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自己学着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们在整个游戏活动中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小医生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看病.一会儿打针等;病人也忙碌着,一会儿这不舒服,待会那又不行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乐此不疲,贯穿始终.【案例实录】:瑶瑶和佳佳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瑶瑶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手里拿着装有针筒.温度计的医药箱,这时,只见佳佳抱着一个玩偶娃娃来到〝小医院〞,指着娃娃的对瑶瑶说:〝她肚子疼.〞瑶瑶看了看佳佳,用手指着娃娃的肚子问:〝是这里吗?〞佳佳点了点头,只见瑶瑶随手从医药箱里拿过针筒对着娃娃的肚子就打了下去??这时佳佳说:〝不是打这里的,要打手上.〞像瑶瑶这样的游戏行为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把〝药方〞往不舒服的地方贴.当我看到这儿时,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讲评时,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他们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同时在原有的经验上,我作为〝病人〞告诉医生〝我怕疼的,哪里打针不疼啊〞,这又引起了幼儿的一番讨论,有的幼儿还很努力的安慰我:〝老师,打针一点都不疼的,我打针很勇敢的.〞于是,我以此作为切入点我又做了一个情感上的提升:宝宝生病了看医生,很勇敢,一点也不怕疼.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个别孩子已有的游戏行为,我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积淀.【行为分析】: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需要我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或者出现困惑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先前在讲评中问道:〝我打针怕疼的,我可以打哪里呢?〞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同时,作为老师可以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教养支持】:从这次的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显得非常重要,感受让我特别深的是老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老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老师是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老师是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通过瑶瑶和佳佳的个案,从多方面验证了这些说法,作为老师应该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像游戏结束提醒她收拾好,医院比较小,就请幼儿东西需要什么就取什么不要全部摊出来,让孩子除了游戏之外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