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VIP免费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_第1页
1/6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_第2页
2/6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_第3页
3/6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摘要】儒家和谐社会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在先秦儒家伦理观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吸收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社会;儒家生态伦理人际和谐修养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正义、发展、公平为特点,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方面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社会既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不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亦或是个人修行、人际交往的角度,甚至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意志里,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目的所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当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借鉴。本文主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三个角度来梳理儒家“和谐”伦理思想。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在农耕文化的初期阶段,“天”或者说自然的力量对于人类是有重大影响的。因此,认识自然,认识“天”,与“天时”保持一致,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应该说,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天和自然的崇拜,对于历法的较早的科学认识,都是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农耕生产只有与自然相适应、与四时合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可能有好的收获。这样一种生产实践,极大影响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势必出现大量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天人协调”的观点。(一)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被表述为“天人关系”,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当然,在儒家思想中,“天”包括了“自然之天”、“社会之天”、“伦理之天”、“人格之天”等多种含义,这里,我们主要从“自然之天”入手,来探讨儒家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的观点。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这段话中,儒家肯定了“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本源。儒家重“生命”而倡“仁”,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热爱生命。《孟子•尽心上》有“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爱”、“物”两字做了解释:“爱”: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谓禽兽、草木。显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恰是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二)儒家强调按自然规律,“取物以时”、“取物有节”《论语•述而》中有“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这就是古代朴素的“取物不尽”、对动植物永续利用的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孟子•梁惠王上》也讲到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即强调了取物以时,按自然规律办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儒家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要开源节流并重“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