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三校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阶段性联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C.能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D.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不同2.北宋初期,行使检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3.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4.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5.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保障了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C.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D.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6.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Δ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Δ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Δ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7.清朝乾隆年间,官员刘方霭在奏折中提到了农民“无田可耕,则力佃人田;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A.商品经济较快发展B.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C.先进生产力的推广D.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增长8.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9.《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填湖造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10.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映了:A.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B.人地矛盾比较突出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清朝租佃关系产生11.罗马法规定: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年代案件总数长工案件短工案件雍正1721—1740401921乾隆1741—17608137441761—17809343501781—18001314883嘉庆1801—1820283107176者;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这反映了罗马法:A.认可变更最先占有者的财产所有权B.认为劳动使人类获得财产所有权C.依据传统的习惯法确定财产所有权D.运用自然理性来界定财产所有权12.“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权力制衡确保社会秩序长期安定B.抽签选举有助城邦公平正义风气C.人人平等现实奠基民主自由社会D.轮流坐庄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13.十五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到14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到18克白银,在欧洲各国则达到20到30克白银。这反映了: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贸易通道被阻断B.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C.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14.14世纪末,欧洲市场的利息率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已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到了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