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的大量开垦D.诸侯重视教育解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宽容的时代,意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一面,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体现这一时代“宽容”的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答案:A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提倡仁爱思想的主要派别是儒家和墨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推己及人,即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家的仁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题目提供的材料所要追求的爱,明显是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爱。答案:B3.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苛政猛于虎”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题是对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的考查。A、D两项为孔子的主张和观点,可排除;B项是荀子的主张,不合题意;C项“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提出的。答案:C4.“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为此他提出了()A.“尚贤尚同”B.“以德治国”C.“君轻民贵”D.“仁者爱人”解析:“尚贤尚同”是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最早的提出者是春秋时期的子产,孔子后来也重申了该思想,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君轻民贵”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A.孔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解析: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都注重民众的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题意相符。答案:C6.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核心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巩固1.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A.分封制度彻底瓦解B.井田制崩溃贵族消失C.宗法制度开始下移D.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解析:根据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