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吉林调研)清朝入关后,要求汉族男子改穿满族服装,允许汉族女子保留传统服装。辛亥革命后,北方汉族妇女也开始穿旗袍,其样式不断翻新。但是,1933年5月《女子月刊》上发表了“乡下老太婆”的文章,其中写到,过去满人灭明,尚能“男降女不降,而现在糟透了,女子也降满人了”。材料表明()A.东北的寒冷及游牧生活产生了旗袍B.社会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存在冲突C.辛亥革命使女性主体意识最终确立D.20世纪30年代服装有复古趋势解析:从材料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不断推广,可知旗袍成为被新式妇女接受的服装,从材料“而现在糟透了,女子也降满人了”,可知是对女子穿旗袍的反对态度,故材料反映了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差异,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答案:B2.(2019·泉州模拟)辛亥革命后,有报纸报道:“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不仅城镇如此,偏远的山村亦是如此,“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了。”这反映了()A.西方生活方式被国人所接受B.近代中国城乡发展趋于平衡C.中国被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D.服饰文化体现了中西合璧解析:材料“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和“洋货在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都说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中国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答案:C3.(2019·长春模拟)清末至民国,大量汉人涌入东北地区。满人对汉人的习俗加以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中原地区又具有鲜明中原色彩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文化习俗由民族性向地方性转化。这说明()A.满族全盘接受了汉族风俗习惯B.中原文化比东北文化更加优越C.满汉文化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D.当时政府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解析:由材料“清末至民国”“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中原地区又具有鲜明中原色彩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文化习俗由民族性向地方性转化”可知满汉文化融合有利于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文化各有特点,不能用是否优越进行比较,故排除B项。答案:C4.(2019·湖北三市联考)下图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国()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C.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解析:材料中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得出不能仅靠人口的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化改革,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涉及工业化,故A项错误;我国现在还不是工业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故C项错误。答案:D5.(2019·福州质检)《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意指“养身”。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民族工业的发展B.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C.中西文化的融合D.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析:从材料看,“卫生”新词义是西方传入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故C项正确;“卫生”新词义是西方传入的,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B项是“卫生”词义变化的影响,而且“发达”与事实不符,故B项错误;D项是“卫生”词义变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6.(2019·太原模拟)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解析:根据材料三次重要的政治变革,都与社会风俗的变革相关联,故B项正确;维新派的呼吁,不属于政府行为,故A项错误;社会变革是一个前后相续、渐进的过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