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练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如《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Ciommission三明治啤酒德律风引擎大拉斯康密兴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C.中国人崇洋媚外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2.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吃西餐已成为中国饮食习俗3.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倡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A.促进了市场繁荣B.有利于普及西装C.淡化了传统等级D.交际活动增加4.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5.《女学报》(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6.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7.(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8.(2017·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A.交通工具近代化B.物质生活近代化C.城市生活近代化D.工业发展近代化9.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10.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对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民族经济工业化B.礼仪风俗简洁化C.民间服饰西洋化D.社会生活近代化11.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