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通】高中历史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基础达标】1.(2013·重庆学业水平测试)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扩大公有化规模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2013·潍坊高一检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参观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风趣地提问:“这台机器(如右图)姓‘社’还是姓‘资’?”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东西B.指出了姓“资”姓“社”的标准是看它为谁服务C.使用机器生产就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认为这台机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4.(2013·扬州高一检测)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会议是()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5.(2013·临沂高一检测)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91年邓小平谈道: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和党中央的行动是()A.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B.决定拨乱反正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D.“南方谈话”和召开十四大2.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1993年9月,邓小平则明确警示,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材料表明,邓小平的核心主张是()A.缩小城乡差别B.实现由“贫”转“富”C.实现“共同富裕”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4.(2013·汕尾模拟)1992年,《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这主要是因为该书()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C.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5.(2013·珠海模拟)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其中催生1984年、1992年这两个创业高潮点的主要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C.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D.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6.(2013·徐州高一检测)观察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化图(下图),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二、非选择题(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