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第1讲一、选择题1.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文化常识的掌握,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称为了表示谦恭,应称呼自己的名,而称呼对方则应称呼对方的字,因此刘备应自称“备”,而称呼曹操为“孟德”,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2.(2011·北京·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和相权。A、B两项不属于中央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而是地方管理机制。明太祖废丞相,清朝沿袭明制,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3.(2011·天津·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4.(2011·广东·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隋唐前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出身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九品中正制度无法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由此实行按考试成绩录取官员的科举制,不再以出身选官,由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因此选D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是两汉时的选官制,C项是隋唐的中央机构。5.(2011·山东·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入仕,从而能培养人民对政治的兴趣,而且选拔仕人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全国各地士子群集中央会试,从而把各地域集于一个中央统治之下。而A、D两项起不到培养人民政治兴趣的作用。察举制的实际决定权在地方不在中央。6.(2011·江苏·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只是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A、C、D各项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7.下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该青铜器底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文物能成为研究西周社会哪一课题的首选()A.政治制度B.土地制度C.文学艺术D.手工技术[答案]A[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分封”,这说明题中青铜器底部铭文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周朝的分封制,而分封制属于政治制度。8.(2011·福建质检)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