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2013·海南单科·T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推动了各地搜集民歌,共搜集到5300多首,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水平的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T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提取题干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时间信息做出判断。【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的目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普及科学知识,这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符合题意。C不是主要目的,B、D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即已存在。二、非选择题3.(2013·四川文综·T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材料二(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解题指南】本题从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入手考查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现今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的阶段特点,不同的历史阶段特点会影响课本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回答本题要牢牢抓住两者间的内在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解析】第(1)题变化从材料中总结即可,积极作用应结合辛亥革命和教材本身从政治、教育两方面总结;第(2)题由教材图片和文字判断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因方面应结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形势分析,重点抓住“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主要特点;第(3)题考查了四大史观,由“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看出第一时期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