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石器B.铜器C.铁器D.牛解析首先要明确“刀耕火种”是在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时期出现,使用的工具有石刀、石斧、石犁,青铜农具是指在商周时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答案A2.《晋书·傅玄列传》中记载“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这反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适时收割D.因地制宜解析材料强调种田不在种多少,而在单位面积上的“功力”,因此它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B3.《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牛耕的推广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解析《国语·晋语》是反映春秋时期的事,“宗庙之牲”指的是用作祭祀的牲畜,“畎亩之勤”是指在农田里耕作,说明了牛耕的出现。答案A4.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A.自然经济的产生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C.商品经济的活跃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成为可能,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A项不如B项准确。答案B5.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种耕犁。“箭”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耕犁的深浅,这就是曲辕犁,最早出现在江东地区。答案D6.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先进的纺织技术解析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所以应该选择C项。答案CB组(能力题)7.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犁耕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从直辕犁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B。答案B8.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从材料看,农民辛辛苦苦,仍不能应对繁重的赋税,不得以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以偿债。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答案D9.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解析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A项不符合史实;C项太绝对;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B10.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解析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符,B、D两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答案C11.(10分)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