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解析:选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2.(2019·钦州质检)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321.29明代57.2129.840.2412.71清代56.6724.110.5618.66A.商品经济发展B.封建教育发展C.君主专制强化D.思想控制加强解析:选C。书院性质反映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书院办学经费来源的不同,不能体现教育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的增加表明思想控制的加强,但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3.(2019·茂名综测)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解析:选A。根据“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知明代政治与人伦相结合,故A项正确。4.(2019·黔东南模拟)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解析:选B。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5.(2019·衡水金卷)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由此可知()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解析:选A。材料“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康熙帝的做法是为了加强皇权,并没有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6.(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可知,军机大臣需要敏锐严谨,故D项正确。7.(2019·济宁模拟)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