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练1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答案】C【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指以天命来决定身份就没有什么争议,这里的“天”就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血缘了,选择C项。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器87件,大多为农具。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器300余件,其中农具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数据“铁器87件,大多为农具”“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分析,体现了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A项不符合题干现象,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争田”“夺田”反映出春秋时期,井田制日益瓦解,土地日渐私有化。A项是政治方面,排除;C项出现在封建生产关系中,D项不能体现。4.《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该思想家意在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故答案为C项。5.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答案】C【解析】从材料“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说明“庭院经济”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这种“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既有农业也有手工业,故C项正确。“庭院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技术落后,自给自足,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6.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围剿”公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开始瓦解。由于铁犁和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大量私有荒地被开垦,原来的公田即井田出现荒芜现象。当时农民阶级没有出现,A项不正确;井田属于国家土地,不存在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故C项不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井田制瓦解之后,故D项不正确。7.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选B项。8.春秋末期,范蠡弃官从商,因在陶邑经商被称为“陶朱公”。当时的陶邑,已成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著名经济都会。上述材料可说明()A.当时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B.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业中心形成C.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D.当时商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陶邑“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分析,说明该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意思。9.中国古代,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