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教学重点: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呢?”引出社会行为。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社会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故事: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小河并重获新生。在生物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是集群生活的,这样利于他们的生存。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呢?总结: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蚂蚁、狒狒、蜜蜂、猕猴、鹿、大象等。前面学习的思考蚂蚁的生活方式。思考具有群居生活的动物有哪些并积极回答问题。通过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针对个体而言的,而象狒狒蚂蚁等这种群居在一起的动物,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形成一个社会,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使学生学会主动收集资料与信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想一想,社会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蚂蚁是典型的集群居生活的昆虫,我们就先来学习蚂蚁的社会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看视频“动物的社会行为-蚂蚁”,并思考问题。1.蚂蚁的群体中有哪几种成员?2.不同成员分别都做些什么事情?3.从视频中你可以得出社会行为的哪些特征呢?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在蚂蚁的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兵蚁、工蚁之分;蚁后体形最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能产很多卵,使种族得以延续。雄蚁专与蚁后交尾,完成受精过程;兵蚁主要是保卫蚁穴、切割食物;工蚁在这个群体中个体是最小的,它们负责挖洞筑巢、猎捕昆虫,搬运食物,照顾卵和幼虫。另外我们还可以知道,蚁后是靠分泌一种性外激素来吸引工蚁帮它搬运产下的卵的。看书55页图5-34,在这幅图中有一个白白胖胖的物体,这是蚁后的腹部,蚁后是无法动弹的,所以它需要工蚂蚁的照顾。那么大家通过对上面对蚂蚁群体的了解,可以总结出蚂蚁群体有那些特征吗?1)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PPT展示。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阅读教材P55的内容,回答首领是如何选出的问题。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及意义。PPT展示。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及意义。带着问题观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