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材料表明()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解析:选A。据材料“及返,市罢,遂不得履”可知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说明东周时期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故选A项;“郑人买履”讽刺固守教条、脱离实际的人,体现不出道德教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不涉及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法家重视发展商业,排除D项。2.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解析:选D。由材料“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可知,范蠡主张易变质商品不要滞留与囤积,即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故选D项。3.(2020·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B.工商业环境宽松C.国家强化经济控制D.农工商协调发展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采取盐铁专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出现民间资本大量向农业转移的现象,故选C项。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工商业者“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松动,故选C项。5.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唐朝诏令规定,大宗交易庄宅、马及市价至一千以上的,先用实物或者钱物兼用交易,这样就限制了货币使用,妨碍商品经济发展,违背经济发展趋势,故选C,排除D。从题干材料看不出诏令对原有交易规范的破坏,A错误;题干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B错误。6.(2020·北京昌平区二模)下图反映的是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据此图可以得出()A.北宋海外贸易收入一直上升B.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更高C.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海外贸易收入是两宋主要财源解析:选B。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比北宋时期有很大增长,故选B项;通过图片内容可知,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是曲折的,不是一直上升,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宋朝也不例外,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收入成为重要财源,而非主要财源,排除D项。7.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可知,唐至宋对市场的认识有所变化,故选C项。8.北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