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答题时间:100分钟)第一部分(1、2题12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①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②,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③蒹葭凄凄,。(《蒹葭》)④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2.根据要求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内容。(每题2分,共8分)①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想像新奇,令人耳目一新。③古诗中有许多写“山”的句子,请写出任意一句含有“山”字的相对完整的诗句:④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的作者是国的笛福。第二部分(3~25题5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答:’。4.本文出自《孟子》的《》篇。(1分)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2分)①故患有所不必辟也()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答: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答:7.本文先后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这一观点。(1分)8.你能说说孟子所崇尚的“义”与有些人说的哥们儿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3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果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了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并且能制造这种境界。不过这是理想,有时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下呢?抽象的理论姑且丢开,只就许多著名的作家的经验来看,苦思也就有苦思的收获。唐人有“吟哦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李白讥诮杜甫说:“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长吉的母亲说:“呕心肝乃尔。”佛洛伯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他们的成就未尝不是从这种艰苦奋斗得来。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由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大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全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是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的时机便突然涌现。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入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肤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9.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