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A卷课改区)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1、读下面语句,按要求作答。(4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1)为点字注音。少()而好()学(2)“少”和“好”同属多音多义字,请根据另一个读音,分别组词。少好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备选词语:①恰如其分②根深蒂固③大同小异④又⑤源远流长⑥赏心悦目⑦心旷神⑧和惠安女服饰文化。其特别各部分之间在色彩、款式、线条、图案等方面配合非常协调,,它构成了既带有传统风味,有一定现代气息的服饰,令人,惊奇不已。3、古诗默写。(10分)①潮平两岸阔,。②,长河落日圆。③枯藤老树昏鸦,。④,只缘身在最高层。⑤日出而林霏开,。⑥,濯清涟而不妖。⑦当我们走进自然陶醉于美景时,古诗句便浮现脑海。游杭州西湖便会想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从而感受到盎然的春意;登泰山极顶,就会联想到杜甫《望岳》中的“,”,从中体会到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拟短信。(4分)如今短信已成为一种时尚,它以新的交流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在初中学业即将完成之际,请拟一则短信发送个你的恩师,对他(她)三年来的悉心教诲表示诚挚的感谢。(要求:语言简洁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5、探究性学习。(6分)初中语文课本中,《清兵卫与葫芦》和《奥伊达的理想》两小说都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一社会问题。请细读相关,就有关问题探究。相关材料*清兵卫痴迷于葫芦,把收藏葫芦作为一种爱好,父亲认为他这样做没有出息,便将他所收藏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奥伊达因父母各为他取了一个名字而让伙伴们无所适从,不能理解,他本人也很苦恼,最终奥伊达为自己取了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对这个名字,爸爸妈妈不但没有反对,而且大加赞扬。⑴清兵卫的父亲与奥伊达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⑵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⑶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二、阅读(62分)㈠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6—10题(15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何()夜无月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积水空明ABCD通俗易懂行万里路私心杂念深明大义8、翻译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9、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4分)句子:景物特点:10、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2分)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㈡阅读《气度》一文,完成11—15题。(18分)做人做事都需要豁达大度。古代有位叫吕蒙正的宰相,第一次上朝就遭到文武百官的嘲笑,大家认为他乳臭未干,不像是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材。对这种非议,他的部下愤愤不平,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吕蒙正本人却满不在乎,毫不计较,最后他的才识学问赢得了众大臣的敬佩。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便成为后世称赞贤相气度的习惯用语。大人物讲究气度,普通人也得讲究气度。我认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童颜鹤发,精神矍铄。当客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时,他总是指着墙上挂者的条幅,笑着说道:“得宽且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