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思路郭阳中医诊疗的发展中医普通是指祖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久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有关中草药的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相结合,通过历代医家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体本身和自然界都是一种统一的整体,人体内部某个脏腑的病变,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均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中医以此为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疗、治疗,从而达成治病救人的目的。中医诊疗的优势在中国古代,长久以来都是通过中医来治疗疾病。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诸多人生病了,更乐意相信西医,求助于西医,而不相信中医。究其因素,是由于首先,西医这种生物科学,相对于中医所讲的无形的气血津液,经脉等更加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尚有很重要的首先是,当代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诸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受中医的,而西医的输液,吃药等方式,更快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状况下就能够完毕基本的治疗,因此更多人选择了西医。但是,中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有些疾病,西医检查无法明确的诊疗。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没有异常,然而病人又确实有病痛需要解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另外,对于某些慢性病,西医治疗会产生较大副作用,碰到这些病症的时候,中医就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运用中医的理论来为患者解除痛苦。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目的均为治病救人。因此,中医和西医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参考。中医常见诊疗办法中医诊疗讲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所谓四诊:望闻问切。望,即是望诊。当代中医临床中,首先见到一种病人,最直观的诊疗方式就是望诊。望诊重要涉及望神色和望舌。五色主五病。黑色主肾病,白色主肺病,红色主心病,黄色主肺病,青色主肝病。舌诊是中医望诊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诊疗手段,和脉诊同样,是中医的标志性诊疗手段。望舍重要涉及望舌色、舌苔。舌体分为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结合部位,舌色,初步预计病变所在位置。例如舌尖红大多是心火过旺,舌中舌苔厚腻多因脾胃失调。望舌苔重要观察厚薄,苔色。厚苔多主实证,薄苔多主虚证。苔色大致有黄白黑三色。黄苔主热,白苔主寒,黑苔多因伤津。舌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观察病人的寒热虚实,邪正盛衰。闻:涉及耳听和鼻嗅。耳听,要听声音、呼吸、咳嗽、心音等等,例如:声音高亢属实证,声音低微属虚证。嗅涉及嗅气味,涉及口味、汗味、如病人口臭,多因胃火过旺;腋下骚臭者,多狐臭病;问:即问诊,是中医诊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望闻之后,需要进一步具体询问病人的病情、病史,系统理解病人从发病以来的状况,以及过往治疗的信息等,以此来制订适合该病人的治疗方案。中医有十问歌,涵盖了问诊的基本要点。涉及问寒热、汗液、头身四肢、饮食、二便、经带(女性病人)。切:即切诊。诸多人认为切诊就是切脉,这是不完整的。切诊涉及脉诊和触诊。中医教材里面的脉诊部分涵盖了28种脉象,事实上临床中真正用到的只有常见的几个脉。完整的中医脉诊需要三部九侯,即遍诊法。当代中医临床惯用的是诊寸口脉,寸口也分三部九侯,三部者:寸关尺,九侯者:浮中沉。寸口的三部九侯和遍诊法的三部九侯名同意不同。脉诊的重要作用是分辨病症的病性,为中医治疗的遣方用药提供指导。脉诊时,医者需平心静气,按寸关尺,取浮中沉九侯,注意分辨脉位,脉形,脉势,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则提示病位较深;数脉表达体内有热,迟脉多寒;虚脉多主久病体虚,实脉多见于新病初起。除了脉诊,触诊也是中医临床中不可或缺的诊察手段。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病变部位,理解局部的寒热、软硬、压痛、水肿、以及体内与否有肿块。惯用触诊手法有触、摸、按、叩。四诊合参之后,还需要辨证论治。中医辩证需分辨寒热阴阳表里虚实。根据望诊,闻诊,问诊收集到的材料,结合脉诊,舌诊,以此来初步诊疗病人的病症,制订治法。首先辩表里。表证多因外邪初犯肺表,而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非表即里。排除表证后,其它病症皆可归属于里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