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陪你一起考作者简介•弗罗姆(1900—1980),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母亲父亲)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或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人在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特点与区别:•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优缺点:•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你怎么看?•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子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