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考题1【解析】本题出题灵活,要求考生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赏析的角度,体现了题目的高度开放性。这也意味着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可以从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角度自由寻找突破口。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考题。在回答时要有得分点意识,想方设法挖掘得分点。最好采用总分结构,条分缕析。考题1【参考答案】答题角度提示:1.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2.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4.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合“西园”的用意。考题1【参考答案】(示例1)这是一首写景诗,在写景状物上具备动静皆备、虚实相生的特点。首句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西园春景,在阳光照耀之下,西园美丽而平静;而结句写到蜂来蝶往,给平静的西园增添了几分灵动和活力。可谓动静结合。考题1【参考答案】(示例1)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只是作者的推测,是虚写,而结句则为作者的眼前实景,也是作者做出推测的理由和依据。可谓虚实结合。全诗意象动静皆备,写景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考题1【参考答案】(示例2)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用词精当,其中尤以“满、过、知”三字最为精妙。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晴波”即阳光,“满”字则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暮春时节雨水较多,难得的旭日普照的春景让作者满心喜悦。考题1【参考答案】(示例2)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而一个“过”字点出时令已至春暮,一切美好的春景也行将在绵绵春雨中成为过去,留恋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前面著一“知”字,则表明“花落尽”乃是作者的推测,此处虚写使文章意兴盎然,充满生活的情趣,且顺利引出下句作者作此推测的依据。考题1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考题2【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字型题目。题目已经提示此字有两层含义,表层意思即句中写景之意,很容易答出。要答出深层含义,首先要知景语皆情语,往情感方面揣“”测;其次,应秉持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在全词中理解。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水之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表达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考题2【解析】(2“”)本题明确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考查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也考查了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这首词上下两片均是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起到以虚衬实的作用。我们可以联系原词的相关句子,分别从虚和实的角度分析,再结合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作答。考题2【参考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考题2【参考答案】(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考题2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字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