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赏析】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的想像,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2011年高考江苏卷)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4)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5)以古为镜,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吴兢《贞观政要·任贤》)(6)____________________,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7)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答案】(1)泠然善也(2)乘骐骥以驰骋兮(3)星汉灿烂(4)屋舍俨然(5)可以知兴替(6)去来江口守空船(7)佛狸祠下(8)独立之精神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2.分析辛词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用典的深刻用意。3.体悟作者在《水龙吟》中表达出的郁闷无奈的思想感情,学习他深沉真挚的爱国热情。理解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爱国之心和老当益壮的战斗之志。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1.读准字音遥岑.(cén)玉簪.(zān)螺髻.(jì)揾.(wèn)榭.(xiè)鲈.鱼堪脍.(lúkuài)胥.(xū)祠.(cí)颇.(pō)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2.解释词语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脍:把鱼、肉切细。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第二单元人教版语文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寻常巷陌:普通的街道。巷、陌,这里指街道。金戈铁马: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金戈,用金属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