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1、以《易水送别》片段导入。2、文学常识《战国策》。3、背景介绍与人物简介。4、学习课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5、课后作业。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发自内心的激扬的歌声在这易水河畔的荒野响起,和着那低沉的筑声,交织了在空中飘扬直上云霄。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其他三位是要离、专诸、聂政)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策略。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私仇而非国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太子丹——言出必行的侠义精神。——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急躁、软弱。“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动之以情)“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晓之以理)“愿得将军之首……其胸”揕——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告之以谋)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语言艺术性格鲜明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樊於期自杀(实现目的)义勇刚烈热肚直肠语言动作利匕首,淬毒燕督亢图这里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荆轲心思缜密、思虑周详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惊恐,焦急。(浮躁多疑,谋事不周)——刚直不阿,秉性刚烈。背景:“萧萧易水寒”“白衣冠”“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活动:“慷慨羽声”“目”瞋“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生离死别凄凉悲怆(渲染悲壮气氛)——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悲壮“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再加以萧萧易水,变徵之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