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一、字音(红色字)行吟泽畔三闾大夫淈其泥餔其糟而歠其醨受物之汶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濯吾缨二、文学常识(一)、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二)、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77字。屈原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他三人为:莎士比亚、哥白尼、但丁)之一。三、文本解读(一)、第一部分(第1段)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屈原既放形容枯槁何故至于斯举世皆浊我独清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屈原既放渔父见而问之曰何故至于斯是以见放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子非三闾大夫与是以见放6.翻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二)、第二部分(第2-3段)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安能以皓皓之白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新沐者必弹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自令放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翻译。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与屈原对话,反映两人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三)、第三部分(第4段)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鼓枻而去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可以濯吾缨可以濯吾足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渔父莞尔而笑可以濯吾缨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遂去不复与言5.翻译。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歌而离去。四、探讨问题问1.文章塑造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请从容貌、言行、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独清”、“独醒”、两“新”、两“安”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九歌·橘颂》渔父:对屈原的问话、两“何”、歌曰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舍生就义的生活强者,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做个知天达命的明哲,是一位隐者,道家思想的信徒。问2:立身处世,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道家则消极避世(出世)。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种处世态度的?屈原和渔父可分别代表这两种处世态度吗?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