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背景纵览•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1、上下交征利2、苟为后义而先利3、吾闻秦、楚构兵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6、然而不亡者7、孳孳为善者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使…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提示:1、2均意动用法)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2、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字词梳理•一.通假字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通“旨”,意旨,意图•二.一词多义•遗•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遗,丢失的东西•留待作遗施遗,赠给•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丢失•乘•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乘,一车四马•因利乘便乘,趁着•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乘,乘坐•吏士喜,大呼乘之乘,追逐三、虚词•而•不远千里而来连词,表修饰关系•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连词,表假设关系•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连词,表转折关系•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连词,表承接关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连词,表转折关系•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介词,用•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连词,表因果关系•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连词,表修饰,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介词,用来•何以利吾国介词,凭借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事,侍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对……有利•形容词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名词意动用法•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五.文言句式•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判断•倒装句•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整体感知•《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分析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牼将之楚》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第三篇短文则说明舜蹠之分在于善利之间:扬善成为圣贤之君,逐利则成为杀人魔王。学习选文第一则•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首尾呼应,突出立场——义先于利•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选文第二则《宋牼将之楚》•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反面:•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面: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结论:何必曰利正反对比论证•《宋牼将之楚》说理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习时可抓住这一特点深入剖析,体会孟子那种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