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的思想:一、“仁”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均、和、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论:编录•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体,凡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把编在一起,称为“____”。课前练习春秋语录20儒四书生字词•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1文章中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2孔子为什么反对征伐颛臾?•3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1该不该伐颛臾?2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属国,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能伐。3坚持原则,推崇礼治,当仁不让。重点实词解释•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不去,不任职辅助,辅助者错,错误厌恶,憎恨倾覆词类活用理解•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动用法:使……来使动用法:使……安定文言句式翻译•何以伐为?•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反问句恐怕该责备你吧!宾语前置恐怕这是你的过错吧!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判断句成语理解与积累祸起萧墙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1.孔子对冉有、子路和季氏的态度有没有区别?•2.研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分小组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并作简要评价。对冉有、子路是责其“过”;对季氏是斥其祸。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德行教,使人归顺。这就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和治国主张。拓展延伸•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请你说说我们当代人,应该从本文或《论语》中获得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的启示。课后作业•请读《论语》,写一篇短文来阐说上题。不少于200字•背诵第五、六段。练习•选择•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2、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意义不相同的是()•A、夜缒而出,见秦伯B、左师触龙愿见太后C、风吹草低见牛羊•D、于是入朝见威王E、见笑于大方之家•3、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4、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唯才是举B、唯利是图C、何以伐为?D、地利不如人和•5、与“是谁之过(责任)与?”中“过”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A、无乃尔是过与B、闻过则喜•C、过故人庄•D、且尔言过矣E、过犹不及•6、与“不能者止(不去做官)”中“止”意义相同的是()•A、笑而止之曰•B、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C、止有剩骨•D、或百步而后止•7、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A、积劳成疾B、痛心疾首C、疾风劲草•D、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