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和武力征伐。《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宋儒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读lún,“编辑”的意思,语是“言”之意。半部《论语》治天下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予昼寝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朗读文章,解决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是过与3、何以伐为4、则将焉用彼相矣5、既来之,则安之•春秋时期等级制度王(朝)诸侯(国)大夫(家)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权臣家臣(学生)老师季氏冉有、季路孔子争权夺利礼治仁政王(天下)诸侯(国)大夫(家)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含糊其词轻描淡写——观点孔子反驳先王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晓之以理反驳观点无乃尔是过与“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推卸责任开脱自己——论证孔子反驳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论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在其位•谋其政•不称职•谁之过晓之以理反驳论证(比喻论证)“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口是心非真实想法——论据孔子反驳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耳晓之以德反驳论据孔子的主张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均、和、安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仁冉有三言•一言:闪烁其辞,试探孔子;•二言:言不由衷,推卸责任;•三言:编造借口,掩盖本意。孔子三驳•先行责备,再陈三理•——谴责行为•在位谋政,难辞其咎•——反驳辩解•文德治国,干戈生祸•——提出主张再读课文质疑问难•在继续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提出疑问,共同探讨。•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再读课文质疑问难两种猜测•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再读课文质疑问难三种可能•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