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释题—朗读—词语三关键句—四跳跃主旨—结构—板书感情—鉴赏—背景补充注释释题“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显“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是“学者随笔”的开路之作。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创作是倾诉,阅读是聆听。请听全文朗读——要注意其漫衍无际的“心事(心绪)”“思维”“笔墨”,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的要点,也即作者独具“夜眼”,对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朗读朗读词汇(四之一)(1)执迷:原指坚持错误,文中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解脱”之意。(2)嗜(shì)好:特殊爱好。(3)兑(duì)现:这里指钞票换银元。兑,换。朗读词汇(四之二)(4)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5)乱离人: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6)皇恩浩荡:皇帝恩德广大无边。朗读词汇(四之三)(7)时日曷(hé)丧:时日,指残暴统治者夏桀(时在这里作“是”“这个”解);曷,何不;丧,灭亡。(8)厘定:整理制定。(9)发祥:最初发生。朗读词汇(四之四)(10)先儒:这里指孟子。(11)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讽刺之意。(12)神往:心里向往。抓三个关键语句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②“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③“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抓三个关键语句这三个关键句,基本上体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由此可知,抓住一篇文章的关键语句,往往就抓住了总括文章主题思想的钥匙。思维的四次跳跃1“突然起了另一思想”“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2“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3“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4神往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无须反顾“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多级跳跃重要发现整体感知主旨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文章结构引子“: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本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结:讽刺现实、展望未来。思路结构板书现实(引子)历史(观点)现实(号召)563事(兑钞)现象(治乱)不满想(变奴隶)本质(做不成;做稳)创造原因批专制揭奴性出路(由小及大)(情理交融)(画龙点睛)全文感情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一篇杂文包含如此复杂强烈的感情,实在称得上是一篇奇文。鉴赏要点(特色)1直写事实,由小及大2披情入理,情理交融3语言富有力度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遍的,也是最深刻的。这是鲁迅的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点。鉴赏要点(末段)这一声呐喊,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救救孩子”,把一个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中国人民、中国的知识分子面前——不再是在“暂时做稳了奴隶”与“想作奴隶而不得”的历史循环中作被动、无奈的选择,而是自己创造出一个彻底走出奴隶状态的全新“第三样时代”;不再仰赖什么救世主,而是依靠全新的一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召唤,是展望,也是激励——整篇文章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鉴赏要点(鲁迅文章)1鲁迅的文章嘎然而止,我们读者的思绪却无法止住。当我们在这世纪之末,在灯下,重读这写于四分之三世纪之前的旧文,不能不想得很多很多……鉴赏要点(鲁迅文章)2尽管“想到了什么”是因人而异的,但读了以后,不能置之脑后,而必须想,不无痛苦地思索——这本身就显示了鲁迅先生文章的力量。鉴赏要点(鲁迅文章)3而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