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忠毅,谥号;公,尊称。逸事,散失没有经正史流传的事迹。左光斗(1575~1625)明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授中书舍人。后任左佥都御史,参与杨涟劾魏忠贤,又亲劾魏忠贤32斩罪。次年七月,与杨涟同被诬陷,死于狱中,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著有《左忠毅公集》5卷,附1卷。作者方苞,字灵皋,号望溪,人称望溪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大家”,为三大家之首,桐城派创始人。著名散文家。桐城文庙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2、了解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并从中汲取教益。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检查预习情况:各小组集体讨论疑难问题,2、4、6、8小组B1同学准备口头展示,1、3、5、7小组的A2同学按次序将翻译句子展示在黑板上,注意抄上原句,每组满分是10分,错一点扣一分,扣完为止。整个过程8分钟。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1)(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平民的衣服出外巡行,进了一座古庙.•(2)我老头子快要死了,你再轻视自身性命,不明大义,天下的事情谁能来支撑呢?•(3(左公)向庙里的和尚询问(那个伏案卧的读书人是谁),原来就是史可法。•(4)(史可法)挑选了十名健壮的士兵,让他们两个人一组蹲坐着而自己用背靠着他们,过一段时间士兵就轮换代替。•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课堂探究(1)前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题目是“左忠毅公逸事”,但3、4段并没有写左光斗,为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3)通过这两则逸事,你是怎样认识左光斗这个人物的?联系当今社会,你能从这个人物身上学到哪些东西?•1、一二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一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的高风亮节。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保存精英,是虑及国家的前途。这深沉的爱国精神贯穿前后,映照全篇。•3、4段写史可法的忠勤职守以及对左公家人的尊敬,是为了衬托左光斗的远见卓识,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侧面烘托正面描写行动描写:•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深入民间,搜寻人才•即解貂覆生、为掩户——爱惜人才•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善于发现人才,大胆选拔人才•乃奋臂以指拨眦,——饱受摧残,但精神不倒(毅)•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保护人才,一心为国•语言描写:•“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惟此生耳”——一心为公,为国选拔后继人才•“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句——忧国如焚,悲辞慷慨•肖像描写:•目光如炬——心怀国家,毫不颓唐当堂检测答案:1、叩:打听,询问瞿然:吃惊的样子昧:不明,糊涂支拄:支撑,依靠造:到……拜访3、如第一段中写了四个细节:“解貂覆生”、“为掩户”、“扣之寺僧”、“瞿然注视”,这将左光斗思贤若渴,求才心切的形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