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第14课外国评论两篇学国学1.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译文】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不得:亦作“焉得”。2.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选自汉·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译文】瓜是甜的,却有个苦的瓜蒂;枣是漂亮的,却长在荆棘上。比喻世上万物难以样样都好。3.孤犊触乳,骄子骂母。——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代·仇览传》【译文】一胎只生一个的牛仔子,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娇宠坏了的孩子会骂父母。小牛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是为了汲取奶汁,并无故意顶撞母亲的意思,由此联想到娇子对父母的顶撞,说明了对独生子过于溺爱,那只会助长其骄恣,结果反受其害的道理。4.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选自《乐府诗集·君子行》【译文】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北史·袁聿脩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夯基础1.相关背景《车文明》这是一篇社会问题专栏文章。社会问题专栏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对社会生活问题方方面面的报道、分析和评述。与政论类文章不同,社会问题专栏的文章大多成文自由、文风多变,以批判性文字居多,是深受读者关注的一类专栏文章。《车文明》一文旨在抨击文明社会里的冷漠心理和野蛮行为,感慨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中伦理意识的淡薄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行文间渗透着浓浓的悲哀,透露出深深的人文关怀。自古以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标准定义“文明”一词,如石器文明、青铜文明、宗教文明、科学文明、精神文明等。尽管所指不同,但是每一种文明都是与“野蛮”对立的,而对人际关系和伦理的重视,则是文明社会的普遍现象。这篇评论的标题,作者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人的野蛮行为解读成一种社会文明,显示了对这类社会问题的莫大讽刺。《我们一定是疯了》这是一篇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旨在批判部分美国人滥用枪支的社会现象,发出警告,引起公众的重视。与美国大多数报纸社论相同,本文也是以批评和攻击为主论调,是一篇典型的批评性评论。美国的枪支管理问题有着很大的争议,对此问题的批评也屡见不鲜,因此就选题的新颖性和立论的深度而言,《我们一定是疯了》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但是本文却在众多新闻评论中脱颖而出,并摘取了1985年美国新闻界最具影响力的普利策新闻奖桂冠,应该是得益于其别出心裁的标题、独特的立论角度、别具一格的批驳方式、直截了当的文字以及尖锐率性的文风。2.注音(1)单音字。沼.()泽蹒跚..()()堕.()落山麓.()憎.()恨屠.()杀炭疽.()兵痞.()浏.()览突袭.()詹.()姆斯奥利弗.()(2)多音字。轧轧()死轧()钢轧()账解解()气解()数押解()角口角()流涎发生口角()拓拓()荒拓()片吓恐吓()吓()唬便便()宜行事价格便()宜答案:(1)zhǎopánshānduòlùzēnɡtújūpǐliúxízhānfú(2)yà/zhá/ɡájiě/xiè/jièjiǎo/juétuò/tàhè/xiàbiàn/pián3.辨形组词(1)奴()驭()(2)绎()驿()(3)脾()稗()(4)躁()燥()(5)贩()皈()(6)菌()茵()答案:(1)奴仆/驾驭(2)演绎/驿站(3)脾气/稗草(4)浮躁/干燥(5)小贩/皈依(6)细菌/绿茵4.成语积累[识记](1)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很害怕的样子。(2)熟视无睹:看惯了反而就像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3)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思考和谨慎做出决定。(4)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5)举步维艰:迈步很困难,比喻工作难以开展,举措不能实行。(6)各行其是: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1)足球比赛正激烈地进行着,一个防守队员快步上前,将进攻队员拉倒,而裁判对此熟视无睹....。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