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概率§2古典概型2.2建立概率模型自主学习梳理知识课前基础梳理|学习目标|1.能建立概率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理解概率模型的特点及应用.2.培养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建立不同的古典概型在建立概率模型时,把什么看作是一个基本事件(即一个试验结果)是人为规定的.我们只要求:每次试验有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事件出现.只要基本事件的个数是________,并且它们的发生是__________,就是一个古典概型.一个并且只有一个有限的等可能的练一练:同时抛掷两个骰子,计算所得点数之和是偶数的概率.解:第1,2个骰子的点数各有1,2,3,4,5,6这6种结果,因而共有6×6=36种不同的结果;由于骰子形状均匀,这些结果是等可能的,由于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而骰子上奇偶数各3个,故“点数之和是偶数”(记为事件A)包含有3×3+3×3=18种可能结果.所以P(A)=1836=12.1.“建模”有何作用?一方面,对于同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有时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来解决,即“一题多解”,在这“多解”的方法中,再寻求较为“简捷”的解法;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用同一种“模型”去解决很多“不同”的问题,即“多题一解”.2.学习古典概型应注意哪些问题?学习古典概型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把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上,而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在计算基本事件的总数时,由于分不清“有序”和“无序”,因而常常导致出现“重算”或“漏算”的错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交换次序,看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典例精析规律总结课堂互动探究从含有两件正品a1、a2和一件次品b1的3件产品中每次任取1件,连续取两次:(1)若每次取出后不放回,连续取两次,求取出的产品中恰有一件是次品的概率;(2)若每次取出后又放回,求取出的两件产品中恰有一件是次品的概率.【解】(1)每次取一件,取后不放回地连续取两次,其一切可能的结果为(a1,a2),(a1,b1),(a2,a1),(a2,b1),(b1,a1),(b1,a2),其中小括号内左边的字母表示第1次取出的产品,右边的字母表示第2次取出的产品.由6个基本事件组成,而且可以认为这些基本事件的出现是等可能的.用A表示“取出的两件中恰好有一件次品”这一事件,则A={(a1,b1),(a2,b1),(b1,a1),(b1,a2)}.事件A由4个基本事件组成.因而P(A)=46=23.(2)有放回地连续取出两件,其一切可能的结果为(a1,a1),(a1,a2),(a1,b1),(a2,a1),(a2,a2),(a2,b1),(b1,a1),(b1,a2),(b1,b1)共9个基本事件.由于每一件产品被取到的机会均等,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基本事件的出现是等可能的.用B表示“恰有一件次品”这一事件,则B={(a1,b1),(a2,b1),(b1,a1),(b1,a2)}.事件B由4个基本事件组成,因而P(B)=49.【规律总结】“有放回”与“无放回”问题的区别在于:对于某一试验,若采用“有放回”抽样,则同一个个体可能被重复抽取,而采用“无放回”抽样,则同一个个体不可能被重复抽取.一个盒子里装有完全相同的十个小球,分别标上1,2,3,…,10这10个数字,今随机地抽取两个小球,如果:(1)小球是不放回的;(2)小球是有放回的.求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为相邻整数的概率.解:设事件A:两个小球上的数字为相邻整数.则事件A包括的基本事件有:(1,2),(2,3),(3,4),(4,5),(5,6),(6,7),(7,8),(8,9),(9,10),(10,9),(9,8),(8,7),(7,6),(6,5),(5,4),(4,3),(3,2),(2,1),共18个.(1)不放回取球时,总的基本事件数为90,故P(A)=1890=945=15.(2)有放回取球时,总的基本事件数为100,故P(A)=18100=950.甲、乙、丙、丁四人参加4×100米接力赛.试求:(1)甲跑第二棒的概率;(2)甲跑第一棒且乙跑第四棒的概率.【解】解法一:甲、乙、丙、丁四人参加4×100米接力赛,所有可能的跑棒顺序有以下24种:(甲,乙,丙,丁),(甲,乙,丁,丙),(甲,丙,乙,丁),(甲,丙,丁,乙),(甲,丁,乙,丙),(甲,丁,丙,乙),(乙,甲,丙,丁),(乙,甲,丁,丙),(乙,丙,甲,丁),(乙,丙,丁,甲),(乙,丁,甲,丙),(乙,丁,丙,甲),(丙,甲,乙,丁),(丙,甲,丁,乙),(丙,乙,甲,丁),(丙,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