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纯真梦想?——《拣麦穗》教学设计一、课文说明及教学目标、重难点•(一)课文分析《拣麦穗》是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散文。本文作者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对纯真美好的追求在文中尽情展现。(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和能力目标:•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通过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纯真美好之情,帮助打造精神家园;•2。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三)教学重难点•1.“梦想”内涵的把握;•2.写作手法技巧的品味与探究二、教法:•1、指导美读。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2、对比分析。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训练了鉴赏散文的方法的运用。•3、课堂协作讨论。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三、学法:学生已经具有阅读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研读创新:领悟情感,把握课外文段。四、教学思路及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预习:•1、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思考:文中“我”拣麦穗与村姑们拣麦穗有什么不同,结果是否相同?•(二)导入•情境导入法—配乐(钢琴曲《月光》),营造舒缓恬淡、略带忧伤的气氛;•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配乐朗读(三)解决重难点(解读“梦想”)•1.聆听感知村姑拣麦穗时怀着的梦想•探究:村姑们怎样拣麦穗,村姑们为什么要拣麦穗?•(习俗、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2.比较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1)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指导:①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地方。(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②从“我”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参考:•“我”:天真无邪、向往快乐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渴求依恋人间真诚的爱的小女孩•(2)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方法指导同上•参考:“老汉”:貌丑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慈祥疼爱、持续关爱•(3)把握我的梦想:•探究:“我”的梦想为什么是要嫁给这个卖灶糖的老汉?•参考:我因为生活贫困又缺少疼爱而依恋上老汉,开始是因为老汉能给我糖吃,后来是因为老汉对我的“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疼爱。”•我的梦想:人之间真诚的爱•3.“梦想”失落?•(1)“村姑们”拣麦穗的结果怎样?•(2)我的梦想——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讨论:“小火柿子”、“烟荷包”象征意义•参考:“烟荷包”、“小红柿子”: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四)引申拓展•1.思想拓展:•“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引人深思。•“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体现?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2.艺术拓展:•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②体会“月残星疏”“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