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知识与技能•(1)了解“如果是p,则q”形式的命题,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2)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3)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索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学会用数学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p⇒q”“q⇒p”的判断,使学生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本节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本节难点:判定所给条件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本节内容要多从分析实例入手理解概念,利用集合的观点加深理解.•2.(1)从不同角度,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归纳出条件与结论的推出关系,建立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2)要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就是利用已有知识,借助代数推理的方法,判断p是否推出q,q是否推出p.•1.当命题“如果p,则q”经过推理证明断定是真命题时,我们就说由p成立可推出q成立,记作,读作.•2.如果p⇒q,则p叫做q的条件.•3.如果q⇒p,则p叫做q的条件.•4.如果既有p⇒q成立,又有q⇒p成立,记作,则p叫做q的条件.p⇒qp推出q充分必要p⇔q充要•[例1]给出下列四组命题:•(1)p:x-2=0;q:(x-2)(x-3)=0.•(2)p:两个三角形相似;q:两个三角形全等.•(3)p:m<-2;q:方程x2-x-m=0无实根.•(4)p:一个四边形是矩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试分别指出p是q的什么条件.•[解析](1) x-2=0⇒(x-2)(x-3)=0;而(x-2)(x-3)=0⇒x-2=0.•∴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 两个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全等;但两个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相似.•∴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 m<-2⇒方程x2-x-m=0无实根;方程x2-x-m=0无实根⇒m<-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4) 四边形是矩形⇒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矩形,•∴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规律方法](1)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主要判断p⇒q及q⇒p两命题的正确性,若p⇒q为真,则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若q⇒p为真,则p是q成立的必要条件.•(2)注意利用“成立的证明,不成立的举反例”的数学方法技巧来作出判断.•(3)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问题,当不易判断p⇒q真假时,也可从集合角度入手进行判断./•A.充分非必要条件B.充分必要条件•C.必要非充分条件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答案]A(2010·广东理,5)“m<14”是“一元二次方程x2+x+m=0有实数解”的()[解析]一元二次方程式x2+x+m=0有实数解,则Δ=1-4m≥0,∴m≤14,故“m<14”是“一元二次方程x2+x+m=0”有实数解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例2]设命题甲为:02},P={x|x<3},那么“x∈M或x∈P”是“x∈M∩P”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先分别写出适合条件的“x∈M或x∈P”和“x∈M∩P”的x的范围,再根据充要条件的有关概念进行判断.•由已知可得x∈M或x∈P即x∈R,x∈M∩P即20,且ca<0,∴方程ax2+bx+c=0有两个相异实根,且两根异号,即方程有一正根和一负根...